冷金融危機下的熱《梅蘭芳》
元旦前夕,聽說《梅蘭芳》正在熱映,來到單位附近萬達影城,打算買票瞅瞅。進得影城,但見熙熙攘攘,人潮如涌,十幾個放映廳,電影排得滿滿登登。一小青年兒說,大爺您也想看《梅蘭芳》?恐怕得排兩小時,且等呢!看這陣勢,知難而退,又不甘心,次日正逢周末,又到西單大悅影城,排隊一個小時,終于得票一張,坐進影
廳。
電影里,正好也有一火爆鏡頭,說的是1930年初,梅蘭芳到紐約百老匯首演,原以為老外不懂京劇,此行兇多吉少,孰料連演兩周,竟然好評如潮,場場爆滿,把那位梅蘭芳的鐵桿粉絲加黃金經紀人邱如白樂得連呼“火了火了!”,激動得差點兒背過氣去!
一個京劇火,一個電影熱,一發生于1930年初,一出現在2008年末,看似“不搭界”的兩件事,恰好都有一共同的時代背景:全球經濟危機。如此巧合,說明什么?
時下有一說法,經濟出現危機之日,正是文化繁榮昌盛之時。此說根據之一,是80年前那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,當此時也,美國經濟也是一團糟,然而奇了怪了,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文化,卻是出人意料地一片紅。首屆奧斯卡頒獎禮,恰恰就在經濟最糟糕的那一年隆重舉辦,而此后西海岸的好萊塢與東海岸的百老匯可謂雙星輝耀,不但崛起于美國而且走紅于世界,讓全球幾十億人領略了美國文化的獨特風采。
再舉一例,說的是10年前那場來勢洶洶的亞洲金融危機,雖然整慘了韓國經濟,卻恰恰激起了一股來勢不小同樣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文化“韓流”。至于日本“動漫大國”之確立,確也與其經濟的波折與萎靡不振有關,則是比較有說服力的第三個例子。
說完3個例子,喜歡尋根究底的人就要發問了:為啥你這廂經濟出了危機萎靡不振,那邊兒文化反倒是一個契機,反而會乘勢而上,蓬勃發展起來呢?
以“理論”分析之,原因大抵有三。
其一,經濟蕭條不振,恰恰需要給人以文化的心靈雞湯。所謂精神與物質,形而上與形而下,從來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兩翼,此起而彼伏,相輔而相生,這大概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規律。君不見物質產品極大豐裕,人們安居樂業之時,對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低了、少了、淺了么?歌舞升平蠻好,淺唱低吟足矣。反之,民族危亡,國難當頭,《黃河》之聲震天響起!特大地震,轟然襲來,淚光中的詩篇和歌吟,讓多少人心潮澎湃,挺起脊梁擦干眼淚!
其二,經濟環境的坎坷與挫折,正好為文化產品提供了難得的創作素材。悲劇與喜劇,坎坷與坦途,矛盾沖突與安靜平和,究竟是前者還是后者容易產生偉大作品呢?結論不言自明。古人早有“文章憎命達”之說,遍翻古今中外名篇力作,大坎坷大曲折大動蕩大災難反而產生大作品,幾乎已成鐵律。
其三,物質產品生產大都必須以物質資源消耗為前提,而精神產品則幾乎用不著消耗物質資源。這也是經濟危機之時并不妨礙文化產品生產的一個客觀原因。
以上3條,其一說的是需求,其二說的是供給,其三說的是條件。需求既然強烈,供給又很充足,條件還挺寬松,文化事業的發展,可不就噌噌噌噌乘勢而上,就能夠變“危機”為“契機”嗎?
危機來了,文化咋辦?這課題無可回避地擺在我們面前。(石川人 原文題為:危機來了,文化咋辦)